269 第三日来临-《贞观游龙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就拿今天的攻城战来说,突厥人只是用了云梯和飞梯而已,连冲车都还没用出来。
    更不要说,一直以来攻城最重要的利器投石车了,这对守军以及城墙都是有巨大杀伤力。
    投石车在古代称为‘砲’。相传砲发明于周代,叫“抛车”。作为攻坚的手段。其实投石车就是中国象棋黑方的炮。
    《范蠡兵法》记载“飞石重十二斤,为机发,行三百步”。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,将石头抛射出去。由抛杆,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。抛杆设一横轴,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;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。每根绳索需要1——2人拉拽。
    东汉时期,投石车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。公元200年,曹操袁绍战于管渡,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砲——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,大获全胜。
    关于霹雳车的形制可参见《纪效新书卷四》:“砲车以大木为床,下安四轮,上建双陛。陛间横括,中立独杆,首如桔槔状其杆高下长短大小,以城为准。……其旋风四脚亦随事用之。”。
    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,它的出现,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。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,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。
    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,一根巨大的杠杆,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,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,当命令下达时,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,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,这就是古代的战争之神了。
    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,应当是李信攻楚,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,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,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,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,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。
    后来战国四名将之一的王翦,率领六十万大军,才攻下了楚国,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,很多三国游戏中的“霹雳车”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。中国的投石机在唐宋时到达高峰。
    唐宋以后,投石车的使用更为普遍。据记载,投石的种类达十几种。大体分为轻,中,重三类。轻者由两人操作;中者几十人;至于重者,高达数丈,发百斤石弹,动辄上百人前呼后拥,排场极其壮观。
    气势直逼当红的“大脘儿”,当然,砲也确是攻防战的明星,宋代的陈规在《城守录》中感慨的写到“攻守利器,皆莫如砲。攻者得砲之术,则城无不拔;守者得砲之术,则可以制敌。”如此可见一斑。
    宋代兵书《武经总要》中说,“凡炮。军中利器也,攻守师行皆用之”,足见对投石车的重视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,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二百五十人,长达八点七六米。发射的石弹四十五公斤,可射九十步。
    这里必须指出,《武经总要》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误导敌人的目的,将发石车的射程大大缩小了,实际上根据别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科学计算模拟,这种投石车的发射距离不少于五百米,这在冷兵器时代,可说是超远程打击了。
    中国是北宋-南宋时期发明的对重式投石车。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,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五千余座,在汴京长达五十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,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,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!
    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,而后万炮齐发,再辅以大量强弩。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,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、可容纳八十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。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,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!
    除了这战争之神投石车之外,还有众多的车辆行攻城利器。
    《孙子.谋攻》中就有:“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辒,具器械。三月而后成,距闉,又三月而后已。”之言,其中的“橹”就是指这种利用高度来进行侦察作业的武器。
    又如《战国策》卷十二齐五〈苏秦说齐闵王〉:“故明君之攻战也,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,冲橹不施而边城降,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。”可见橹对于攻城有绝对的重要性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