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幸运的是,林初夏的大伯在市粮食局工作。 在这个粮食比金子还金贵的年月,这个职位意味着难以想象的门路。 大伯林长喜时不时会用高价换点玉米、土豆、红薯,解一解燃眉之急。 爷爷的老战友也从从乡下邮寄了一些蘑菇干、野菜干和板栗。 靠着这点接济,加上爷爷奶奶咬牙变卖了压箱底的几件银镯子和老玉烟嘴,偷偷去信托商店换了点活命粮,一家十几口人才勉强吊住了命。 然而,长期的饥饿和焦虑终究是致命的。 爷爷奶奶把能省下的每一口粮食都留给了儿孙,自己长期以野菜树皮果腹,身体彻底垮了。 他们没能熬过最艰难的1961年,在一个寒冷的冬季相继离世。 临终前,爷爷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两个儿子的手,浑浊的眼睛里满是不舍。 “我死后你们哥俩就把家分了吧。按照你妈的意思,老宅给老大家。长喜3个儿子以后家里人多。” 爷爷咳嗽了半天继续说:“老二,你别怨,你妈的嫁妆都留给你,你可以和单位再申请一套房子。等申请的房子落定了,你们哥俩就正式分家吧。” 林长生哭着说:“爹,你说啥呢,我咋会怨你们,要不是这些年大哥大嫂拉拔着家里,我们早就饿死了。” 日子像冻僵的河流,在1962年后慢慢开始解冻。 最艰难的时刻总算过去了。 林初夏、林朝晖和林春棠三个孩子,和其他孩子一样成了大头娃娃,因营养不良,脑袋显得格外大,肚子却因缺乏蛋白质而鼓胀,四肢瘦得像麻杆。 饥饿的滋味深入骨髓,但林初夏心中却充满了另一种力量——家的温暖。 她亲眼看着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分粮,没人抱怨,只有相互推让。父母把碗里仅有的几粒米捞给孩子们,自己默默地嚼着榆树皮磨成的粉做的窝头,那粗糙苦涩的东西划得喉咙生疼。 父亲下班后,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去郊外挖点能吃的野菜或者树叶子。 母亲则在昏暗的灯光下,一遍遍缝补着孩子们磨破的衣裤,或者用瑕疵布换点红薯土豆。 这份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爱,让她懂了幸福度的意义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