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这不就找到关联点了么。 现在基本可以认定,李勇和其中一个被害人在十六年前是认识的。 而且都加入了那个小团体。 这九个受冤人,于大章之前在为他们翻案的时候,全都见过一遍。 但那时他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了受冤人的社会关系上。 他想借此找到符合嫌犯身份特点的对象。 在于大章看来,这是一条捷径。 既然已经确定嫌犯的动机是复仇,那么这些受冤人很可能和嫌犯有某种特殊的关系。 可惜的是。 九个受冤人,将他们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查了一遍,居然一个符合的都没有。 首先一点。 嫌犯有过服役经历。 就光是这一点,已经筛选掉了绝大多数人。 而且服役时的兵种还不能是军队中的普通士兵。 到了这一步,一个没剩,全都不符合条件。 也就是说,这九个受冤人所认识的人里,没有一个有能力可以完成复仇。 于大章随后又和马健探讨了一会儿案情,还是无法推断出那个小团体和嫌犯之间的联系。 就在当晚,刘淼打来电话。 “大章,你现在哪个城市,明天我过去找你。” “我在锡城。”于大章一听刘淼要来,立刻来了精神: “都查清楚了?” “李勇的资金去向都已查明。”刘淼的声音很沉稳: “资料我都整理好了,明天我当面向你汇报。” 他的工作态度于大章是认可的。 既然要当面汇报,说明刘淼认为这件事并不简单。 他很有可能在其中发现了重要线索……于大章语气凝重地回道: “好,明天到了锡城给我打电话,我去接你。” 次日。 于大章在车站接到了刘淼。 回到酒店,他将马健的单人间退掉,重新开了个双人间。 来到房间后,于大章递给刘淼一瓶水: “不急,先休息一会儿。” 坐下后,刘淼先喝了口水,随即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。 “这是李勇最近两年的投资记录和消费流水,其中副卡的消费记录是他妻子的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