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个案子的性质还没恶劣到需要夜审的地步。 所以昨天抓捕后,审问工作也只是进行了初期的例行询问。 关于晚上抓捕,诉讼法是有相关规定的。 抓捕后,审讯必须在正常工作时间进行,如果案情特殊或者特别重大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 支队长办公室内。 李钧看着于大章整理好的案宗,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: “这个刘琪做事太极端了。” 于大章没搭话,而是撇了下嘴角。 事没轮到你身上,你当然可以说风凉话。 父母偏心这种事落到谁头上都会有怨言,除非是傻子。 谁还不想要个公平了。 由于之前用“共情”的方式站在刘琪的角度思考过,所以于大章本能地产生了抗拒感和抵触心理。 共情和同情是两回事。 共情是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,这是一种能力。 而同情则是为对方的遭遇感到难过。 “不得不说,这个刘琪的智商可够高的。” 李钧点评道: “她居然想用这个案子来除掉自己的亲弟弟,而且已经进行了一年多。” 他的语气轻松而又随意,一点也不像在研究案情。 这个案子已经让于大章理顺了,所以李钧根本就不需要动脑子。 在他眼里,手上的不是案宗,而是一本《故事会》。 破案就是这样。 在案件尚未被侦破之时,各种线索交织缠绕,让人感到扑朔迷离、错综复杂。 甚至有时会怀疑起自己的智商。 一旦侦破,再回过头来审视整个过程,却又会发现其实一切都那么显而易见、简简单单。 有时旁观者会来一句:这也没什么难的啊。 事后诸葛亮嘛,很正常。 相比李钧的轻松,于大章此刻怎么都高兴不起来。 从表面上来看,这起案子似乎已经临近尾声。 主要嫌疑人和那些帮凶全部落网,结案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 可是他总觉得有一双眼睛正躲在暗处,默默地注视着整件事情的发展走向。 这种感觉让他如芒在背、坐立难安。 假设把刘琪精心策划的这个局比作是一盘棋。 那么给于大章邮寄快递的人,才是真正掌控全局的执子人。 想到此处,于大章不由得自语了一句: “也许……我也是他的一枚棋子。” (本章完) 第(3/3)页